2024年,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的14项团体标准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百项团体标准应用推广典型案例”,入选率居行业协会前列。
为推广宣传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先进团体标准,更好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联合会团体标准更好实施应用,现组织开展入选标准的专题宣传活动。
【案例名称】建材产品气味评价方法系列标准
【主编单位】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奥达清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标准介绍】系列标准规定了建材产品气味强度、气味消散时间、气味浓度测定的原理、材料和设备、气味评价实验室要求、人员基本要求、试样制备、试样养护、气味散发与采集、气味评价、试验报告。适用于涂料、胶粘剂、人造板及其制品、木门、绝热材料及其制品、木塑制品、弹性铺地材料、壁纸/布、窗帘、软体家具、木家具等产品的气味强度、气味消散时间、气味浓度以及气味物质气味阈值的测试。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对室内环境要求的提高,室内气味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长期暴露于气味污染环境会损害健康,引发焦虑、失眠等精神问题,并降低工作效率,造成经济损失。研究表明,建筑材料是室内气味污染的主要来源,气味问题已成为制约建材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部分建材产品有害物质含量符合标准,但因低嗅觉阈值物质,仍可能引发严重气味污染,仅控制化学污染物含量难以解决问题。
我国相关标准对室内装饰材料中的苯系物、VOC、甲醛等进行了限量控制,部分标准新增释放量指标,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材料达标却感官不适的情况。相比汽车、环境等领域,建材气味评价起步较晚,缺乏系统方法。针对此,项目提出并推广了建材产品气味评价系列标准方法,填补了行业空白。
气味强度:产品/材料气味对嗅觉系统的刺激强烈程度,是衡量气味对人影响的最直观的指标。
气味消散时间:产品/材料降低至无气味所需的时间,与产品/材料的结构组成相关,是消费者更加关注的指标。
气味浓度:产品/材料释放的气味物质经过稀释降低气味的难易程度,是衡量释放的气味致味能力的重要指标。
气味物质气味阈值:单一气味物质可以被嗅觉器官感知到的最低化学浓度,用于材料/产品气味性能优化和气味溯源研究。
1. 针对我国建材行业气味评价方法指标单一、方法不统一的问题,建立了各类建材产品统一的气味评价方法体系,包括气味强度、气味浓度和气味消散时间等多个气味指标,为相关建材产品标准制定提供技术支撑,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
2. 针对气味评价结果精密度差、社会认可度低的问题,通过规范化、标准化试验过程中的气味评价装备和测试方法等关键环节的参数要求,提升试验的可比性和一致性,有效推动气味评价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推广。
气味污染问题与民用住宅工程项目的消费者投诉率紧密相关。本系列标准发布后,已在华北地区的部分大型地产企业项目中进行了应用推广,包括北京东城区望坛棚户区改造项目、天津远洋宽悦时光项目、天津远洋未来城项目、北京通州区全民健身中心等,示范应用面积达500万平方米以上,在国家多个重大工程中也有广泛应用。
在项目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阶段引入气味指标,以气味源头控制为根本理念,根据装修材料种类和工艺复杂制定材料气味限量体系。设计阶段优先选用低气味的环保建材,并依据建材产品气味评价方法系列标准对所有进场材料进行严格验收。项目施工过程中,阶段性地对室内空气气味进行感官评价,及时识别气味污染,保障最终交付后的室内空气质量达到“无气味”或“极弱气味”的状态。
北京延庆冬奥会室内环保控制项目
杭州亚运会室内环保控制项目
1. 经济效益。第三方检测单位依据建材产品气味评价标准开展测试,预计每年新增2000余个样品检测。符合标准的建材产品可提升气味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推动行业发展。
2. 社会效益。气味评价标准为建材产品分级提供基础,规范使用过程中的气味表现,减少有害气味对健康的威胁,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 环境效益。标准鼓励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推动建材行业向低气味、无气味方向发展,助力“双碳”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消费者可通过标准了解产品气味性能,增强信心,保障权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来源:CBMF标准质量部
往期推荐